欢迎访问澳门永利入官网老入口!

交流合作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览要 | 黄鸣奋:科幻电影创意与新媒体伦理

发布时间 :2020年11月17日 浏览量 :

11月15日上午10时到12时,我国著名科幻电影及数字艺术研究专家黄鸣奋教授在文科楼一区526教室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科幻电影创意与新媒体伦理”的讲座(我院科幻研究系列讲座之二),澳门永利入官网老入口教授、博士生导师侯洪任主持人,澳门永利入官网老入口副院长周维东教授代表学院致欢迎辞。

侯洪教授主持

 

周维东教授致辞

讲座开始之前,周维东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黄鸣奋教授,并热烈欢迎他的到来。他表示黄教授著作等身、刻苦勤勉,且一直具有敏锐的学术触觉、前沿的学术视野,这次来到已对科幻文学有所研究的我院演讲定会在这里掀起一番关于科幻的讨论热潮。

本场讲座,黄鸣奋教授将科幻电影作为认识当今新媒体发展趋势的参考系,介绍了科幻电影对新媒体在未来的开拓路径、作用范围以及可能带来的问题的设想,重点解读了新媒体发展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黄鸣奋教授在演讲过程中以大量同学们耳熟能详的科幻电影为例展开论述,同学们热情高涨、反响热烈。

黄鸣奋教授演讲

万物互联互通:新媒体研究的路径

黄鸣奋教授首先对比了科学、科普、科幻这三者在探讨互联网问题时的不同思路,指出科幻电影关切的是“未来的互联网‘蛋糕’为什么能这样做”的问题,其中既包括对互联网在未来的更神奇作用的构想,也蕴含了对互联网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思辩。其次,黄鸣奋教授提示同学们在观看科幻电影或者构思科幻作品时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第一,正向思维。即互联网已经做了什么,沿着这一方向还能做些什么?第二,反向思维。也即互联网不能做什么,如果做了,会怎么样?第三,侧向思维。互联网如果和其他科技结合,会怎么样?最后,黄鸣奋教授以《攻壳机动队》《时间规划局》《地下理想国》等经典科幻电影为例,具体运用了这三个角度,并与现场师生产生了强烈共鸣。

未来通信技术:新媒体大显身手的领域

黄鸣奋教授指出,在新闻传播实践领域中作为创新重点的传播媒介技术在科幻电影中也是创意的一个重要来源,他依次从星际通信、脑际通信、维际通信三个层次介绍了科幻电影对未来新媒体通信技术的构想。在提到脑际通信时,黄鸣奋教授指出在未来也许可以通过某些技术实现人与人之间脑电波的直接通信,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实现了人与人的互联,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一些伦理问题,比如个体能否逃脱信息的轰炸,是否会导致对人类思想的控制,以及在技术应用的进程中,贫富差异或机体差异是否会带来不公平等现象。

批判蕴含机遇:新媒体走火入魔的可能

在分析完科幻电影对新媒体技术发展方向的设想后,黄鸣奋教授进一步把电影中新媒体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归纳为三点:(1)媒体世界化,错将映像当本体;(2)媒体现实化,娱乐至死的心态;(3)媒体灾难化,不觉被牵着鼻子走。黄鸣奋教授指出,媒体在当下成为人们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人们把媒体提供的信息当作真实的世界,这诚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人们忽略了世界上其他没有被媒体报道的重要事情。此外,媒体与娱乐的过度结合使人们沉浸在某种欢乐中,而黄鸣奋教授则提醒同学们关注孟子提出的“忧患意识”以及“不幸”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黄鸣奋教授提出了一系列媒介现实化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包括如何处理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机器人产生自我意识的情况下,我们能否像科幻片《西部世界》里那样随意对待他们而不关切其尊严和生命。

讲座即将结束之际,黄鸣奋教授表示科幻文学研究与新闻传播学研究有许多相通之处,科幻作品通过一种夸张的手段呈现媒介技术或者表达对于技术发展的担忧,进而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可以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最后,他鼓励同学们在观赏科幻电影时从自身的学科出发,提出问题,并以相关理论进行阐释,从而实现科技、人文与媒体之间的对话。

侯洪教授在讲座结尾对黄鸣奋教授的演讲进行点评,他表示黄教授通过科幻电影来解读新媒体伦理,把这个哲学的概念变得具象,让同学们有了很强的体验感。此外,侯洪教授推荐同学们去阅读《后人类》和《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两本书,其中有对后人类时代伦理及技术层面问题的深入解读。

现场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依次从人类命运是否在被操控、媒介技术发展对人认知世界的影响、人机结合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等角度进行提问,黄鸣奋教授耐心解答、积极引导,同学们表示很受启发。

 

同学认真听讲

 

同学提问


主讲人简介

黄鸣奋,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科幻电影及数字艺术研究专家,曾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从事中国古典文论、文艺心理学、海外汉学、地方文化、网络文学、新媒体艺术理论、科幻电影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7项(含重点2项),独立获得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2项。出版个人专著28部、教材2种,发表论文400余篇,合计1000多万字。代表作为《西方数码艺术理论史》(六卷本,2011)、《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研究》(四卷本,2014)、《位置叙事学:移动互联时代的艺术创意》(三卷本,2017)。

同学感想

2020级 比较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苏同学:
不得不让人惊奇,黄鸣奋教授尽管头顶白发,身着简朴的蓝色中山装,但是却保持着00后一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不仅用最为深入浅出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科幻作品,带领我们进入脑洞大开的世界,还结合孩童与学者的智慧,向我们提出了许多面向未来与人类边界的问题,这既让我们收获良多,又让我们心弦振奋。


2020级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李同学:
这场讲座让我受益匪浅,黄鸣奋教授此次的讲座主题是“科幻电影创意与新媒体伦理”。黄教授一开始先从互联网的未来入手,分析万物互联的影响和意义。然后由浅入深,向我们展示了万物互联的三个方向,即生物互联、思想互联、维度互联。黄教授的见解可以说打破了我的思维局限,让我能够以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思考媒介伦理之于现实生活的关系,而并非只是停留在纸面上侃侃而谈。

2020级 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马同学:
我觉得这次讲座更多让我去对科幻进行了思考,以前很喜欢看科幻电影与小说,沉浸在各种新颖的设定与满屏的特效轰炸,却不曾想过科幻背后的意义。听了黄老师的讲座之后,我注意到了一些让我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时间与空间里多么渺小,我们是否只是三体人眼里的低维生物?我们的记忆是可以被读取的吗?我们的记忆是真实的吗?我们的记忆会被篡改吗?等等。我想,今后我在看科幻类的作品时,会不由自主去联想这些命题,梦境与现实,庄周梦蝶,而这有助于我们打破思维定式。

2020级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李同学:
科幻电影是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的一种想象,以往只能通过电影特效呈现出来,受到时空的限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诸如AR、VR等,科幻离日常生活越来越近,甚至将会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是人类进步的体现,但伴随而来是对技术与伦理的反思。如何重新思考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关系?如何衡量人类自身的价值?这都是我们可能会面对的问题,黄老师的讲座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2020级 编辑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 蒋同学:
黄老师从科幻电影入手,将科幻电影的创意与新媒体“相连”,最终落脚于新媒体的伦理问题。科幻电影从多种角度表现了人们对媒体负面影响的担忧与批判。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我们不能一味追捧技术,秉持技术决定论的观点,也不应该因噎废食,将技术视为洪水猛兽。技术终究只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如何善用。

采写|董源

摄影|蔡亚纯

编辑|骆世查

责编|操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