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澳门永利入官网老入口!

交流合作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正文

“云端锦江” 讲座览要 |丁国旗:寻找公共性——文学批评意图初探

发布时间 :2020年06月14日 浏览量 :

61119时,云端锦江系列学术讲座第二十九场在腾讯会议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丁国旗教授作题为寻找公共性——文学批评意图初探的主题讲座,我院傅其林教授任主持人,院内外近300名师生在线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宣传海报

丁国旗教授认为,文学批评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但从基础理论角度看,目前对于“文学批评到底是什么”“如何进行批评”“批评的价值到底在哪里”等问题的探讨还比较缺乏。对此,在本次讲座中,丁国旗教授试图从建立“文学批评的批评”,即从批评理论研究出发,为文学批评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理解的思路和方向。

什么是“文学批评”?

丁国旗教授将文学批评理解为一种评价、阐释活动。任何批评活动都是一种附加值很高的增值活动,能创造出新的价值、生产出新的理论,这样的文学批评才是有意义的。它可以帮助作家更好地提升创作水平,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并通过批评为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找到规律,最终推动文艺理论的多维发展和文艺创作的切实繁荣。文学批评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价值,均由文学批评的意图——公共性所决定。

什么是“公共性”?

从字面上看,“公”有“公开”“公示”“公家”等含义,“共”有“一起”“共同”“共用”等含义。这些概念都与“私人”“个人”“个体”是相对的。“公”和“共”放在一起就有进一步加重“公共”的意味。它强调的是要走出个人和个体,并且指向不同的个人之间结成的关系或构成的某种空间。丁国旗教授认为,这种空间首先体现了一种社会性和共在性,不同人被共同的空间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依性。其次,任何一个人都有主动去寻找自己空间、扩大自己空间和追求更多空间的本能。因此,无论从存在的关系还是生存的关系来看,对公共性的追求都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

丁国旗教授同时指出,公共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社会属性,是在人的利己性和利他性的整合中所形成的人类生存的共在性,它体现了人的相依性。因此,文学批评作为完整的文学活动的重要一环,读者和社会的认可是文学批评从业者的追求所在。

我院学生收看讲座

 

随后,丁国旗教授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文学批评的公共性:文学批评的主体诉求、文学批评的评价标准、文学批评的基本功用、文学批评的生产性质。

 

文学批评的主体诉求

文学批评者就是阐述的主体,批评主体通过批评活动把自己带入到公共领域。丁国旗教授认为,渴望赢得关注是批评者获得公共性的本能的表现,批评者总期待让个人的话语变成公共的话语,将个人的意见与公众认可的方式相结合。为了达到该目标,批评者总会把公共性作为一个因素来考虑,只有这样,批评才具有公众认可的先决条件。例如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网络粉丝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群体,他们在彰显文学批评的公共性方面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文学批评的评价标准

批评标准是衡量作品优劣、创作水平高下、思想情感水平是否健康的一种标志。丁国旗教授将文学批评视为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工作,批评家必须去发现文学活动中某些规律性的或本质性的东西,必须对批评工作抱有科学客观的态度,有客观、稳定的标准,这是文学批评安身立命的本分所在。恩格斯提出,任何一个文学批评都是有倾向性的。丁国旗教授将这种倾向性归结为价值倾向性和情感倾向性,而这些倾向性最终都要指向公共性。从历史上看,各种流派所遵循的理论与标准都有相近或互补的地方,它们分别体现出的成就和问题又会为其他流派提供改进和提高的方向。丁国旗教授还概述了批评标准的历史变迁,指出这种变化的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已有的文学批评方式的不满,而在这种变化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学批评的公共性问题。

文学批评的基本功用

基本功用指向了文学批评的初心:为什么进行批评?丁国旗教授首先回顾了中西方文学批评的历史,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更多偏向感性和形象思维,而西方则更多注重理性判断和逻辑思维。批评家需要处于一种公共空间中,并与作品和公众开展对话才能对作品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批评家在多大程度上将自己置于这样一个公共场域之内进行,也就意味着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批评的功能。因此,公共性也是文学批评发挥作用的一个机制。

文学批评的生产性质

艺术活动是精神生产的一种形式,文学批评也是一种精神生产。批评家需要在一个公共的、可对话的、可分享的空间中进行批评才能得到有深度的批评,这也决定了文学批评是一种公共的生产。真正的批评家一般都具有历史的深度和思想的深度,他们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最终延伸到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命运和终极的关怀等较为重大的命题,为公众提供健康的思想、正面的价值、向上的精神、高尚的情感。

 

最后,同学们与丁国旗教授展开线上互动,并结合近期的社会话题和热点事件,进一步探讨了文学批评中“公共性”的体现和作用。讲座结束后,参与师生纷纷表示深受启发。

主讲人简介


丁国旗,河南省荥阳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文学评论》 副主编、《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执行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 执行主编、《外国美学》编委,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秘书长,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文学批评及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在《文学评论》《人民日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或合作出版学术著作二十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等项目十余项。

采写:王薇

编辑:王薇

责编:操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