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澳门永利入官网老入口!

交流合作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正文

“云端锦江”讲座览要 | 梁嘉仪:心理学视域下研究文化的方法与案例

发布时间 :2020年04月02日 浏览量 :

33019时,“云端锦江”系列讲座第十一场通过腾讯会议顺利举行,新加坡管理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梁嘉仪应邀作“如何研究文化:方法与案例”的主题讲座,我院陈侠副教授任主持人。

 

本次线上讲座中,梁嘉仪副教授以具体研究为例,向同学们示范了如何结合田野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来考察文化与个体的相互作用,并在这一过程中说明了三角互证研究法的重要性,即:需要采用多种方法以丰富研究调查。同时,基于此,梁嘉仪副教授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一步讨论了开展新冠疫情研究的潜在可能。

 

1:线上讲座实况

 

研究文化的常见途径

讲座伊始,主持人陈侠副教授建议大家带着两个问题聆听讲座:1.田野实验法与传统的田野调查法、实验室实验法有何关系?2.结合当下实际,有哪些研究新冠疫情的潜在方向?

 

梁嘉仪副教授首先介绍了研究文化的三种常见途径:测量工具验证、本土文化研究和跨文化比较。测量工具验证的研究,是考察一种测量工具(如量表)在不同文化中是否同样有效(测量效度)和可靠(测量信度),她指出,确认这一点在进行跨文化比较之前非常重要。本土文化研究是对某种文化独有的现象进行深入调查,如面子、关系等,以了解特定文化语境中复杂的心理过程。跨文化比较则基于检测不同文化间的异同,描述某些文化差异或文化共性是否确实存在,并阐明不同文化下人们在心理或行为倾向上的差异。

 

梁嘉仪副教授以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对同一只手表的不同广告情境设置的特定偏好为例,展示了文化如何通过影响个体自我建构、并进一步影响其产品偏好的过程。随后,她简单介绍了实验室实验法、田野实验法、田野调查法和计算机模拟等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她举例详细演示了田野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的过程及方法。

 

2:在线观看实况

 

田野实验法

梁嘉仪副教授以自己攻读博士学位阶段第一项研究中的“助人实验”(Helping Study)为例(详见Leung, K. Y. , & Cohen, D. . (2011). Within- and between-culture variati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 cultural logics of honor, face, and dignity cultur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0(3), 507-526.),该项实验历时两年才得以完成,通过展示该项实验过程的现场视频,梁嘉仪副教授向同学们阐述了田野实验法的具体操作。

 

她指出,我们在研究文化时,同时考虑个体差异与文化差异是有意义的,很多人处于一种文化背景中,但可能并非该文化中的典型成员。她在该研究中使用了文化×人×情境(CuPS)交互设计,这种研究路径融合了两种理论视角:“人×情境互动主义”的人格视角,特里安迪斯(H.C. Triandis)“文化症候群”(Cultural syndromes)的文化视角。“文化症候群”是指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如个人主义、荣誉、面子)组织起来的由共同信仰、价值观、行为、实践等组成的心理与行为集群。中心主题赋予各种实践和行为以意义,为一种文化中的大多数人提供了特定的逻辑一致性和连贯性,但其中的个体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该文化中的主导主题或逻辑。

 

紧接着,她介绍了有关“尊严”(Dignity)、“荣誉”(Honor)和“面子”(Face)这三种不同文化的动机逻辑,并指出这些文化逻辑被描绘为典型的类别,但事实上很少存在于现实中,更常见的是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倾向遵循这三种文化逻辑的不同组合。

 

“助人实验”包括文化背景、个体差异和情景三个自变量,旨在探究“荣誉文化”和“非荣誉文化”中的个体,崇尚暴力与亲社会互惠两类心理与行为倾向之间的不同关系。该研究结果揭示,在荣誉文化中,越崇尚暴力的人,越愿意帮助(给过自己恩惠的)人,奉行“投之以李,报之以桃”;而非荣誉文化中人们的表现则相反:越崇尚暴力的人,越不愿意帮助他人(基于低水平的亲社会动机)。

 

通过对“助人实验”设计的详细讲解,梁嘉仪副教授说,田野实验法结合了田野调查法和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能够对实验场景施加一定的控制,也保留了一定的真实感。

 

实验室实验法

梁嘉仪副教授主要通过她对多元文化经验和创造性之间关系的研究来展示实验室实验法的具体过程(详见Leung, K. Y. , & Chiu, C. Y. . (2010). Multicultural experience, idea receptiveness, and creativity.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41(5-6), 723-741.)。

 

她强调,文化不是以一种综合的、高度普遍的结构形式被内化的,而是以一种松散的、特定领域知识结构网络的形式被内化的。个人可以获得不止一个文化意义系统,即使这些系统包含相互冲突的知识。

 

3:在线观看实况

 

该实验中,不熟悉中国文化的欧美大学生需要观看中美两国文化的图片(以幻灯片播放),并在观看后完成一项创造性测试。实验通过控制幻灯片的放映方式来控制被试的多元文化经验,其结果表明,观看“中美文化并置”或“中美文化融合”两组幻灯片的受试者更具创造性,而观看“中国单一文化”幻灯片的受试者并不比控制组表现出更高的创造性。

 

随后,梁嘉仪副教授还具体讲解了文化距离、文化威胁、沉浸式体验、民众信念和思维方式等有关研究中重要的概念与范畴,并介绍了她的一项探讨“忙碌使人劳累还是振奋”的实验研究。

 

她加以总结,无论是田野调查法、实验法、还是田野实验法,对我们了解不同文化过程的细微差别都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她再次强调了在对文化与生态的研究中,三角互证研究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4:线上讲座实况

 

最后,梁嘉仪副教授介绍了“松”“紧”文化、辩证思维、自我建构和世界主义的概念和研究,她启发同学们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思考当下新冠疫情研究的潜在方向。

 

讲座结束前,梁嘉怡副教授与同学们就实验法和世界主义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并为同学们解疑释惑。

 

讲座感想——

 

2019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硕士生李同学:

这场讲座加深了我对实验法本身的认识,并使文化在我脑海里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文化其实可以折射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我们的思想,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也再一次认识到跨文化研究本身的丰富性以及其作为一个研究视角在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017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生常同学:

梁老师结合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其中利用田野实验法和三角互证研究法考察文化与个体的相互作用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讲座中更为难得的是看到了记录实验过程的珍贵影像资料!梁老师针对本次疫情指出了潜在的研究方向,具有创新性,使我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受益良多。

 

2019级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同学:

梁老师从研究文化的基本方法入手,通过细致地讲解,将我们引入系统的研究领域。讲座中,梁老师引入的“文化、人与情境”交互、“文化逻辑”等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角度,为我们打开了理解文化和个人行为的新视角,让我们看到文化语境和个体行为表现中的复杂互动。讲座中所提到的系列案例,无论在选题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对我有很多启发,非常感谢梁老师的倾心讲授!

 

主讲人简介:

 

梁嘉仪,新加坡管理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社会心理学博士。多次在《美国心理学家》、《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心理科学》、《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通报》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编辑出版文化心理科学论著2本。任国际学术期刊《跨文化心理学报》副主编、《亚洲社会心理学报》联合主编,为《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和《管理与组织评论》编辑委员会成员。

 

采写:李丹阳 刘雨凡 李彪

图片:同学提供

编辑:诸葛纯

责编:操慧

审核:陈侠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