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晚,本周第五场“云端锦江”——澳门永利入官网老入口2020年学术前沿讲座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过常宝教授。过教授通过QQ群课堂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题为“谁的风景,如此神秘——以唐诗解读为例”的学术讲座,我院王红教授任讲座主持人。
主讲人简介
主讲人过常宝教授
过常宝,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及唐宋诗词鉴赏。为国家社科规划重大课题首席专家。出版专著及教材20余种,发表论文100余篇,主要集中在先秦文献的话语方式及文体研究、楚辞研究、诗词释读等方面。
过常宝教授先以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介绍中国古典诗歌中风景诗的两大类别:一类是对自然和田园风光的赞美,反映道家的回归意趣;另一类主要写漂泊之途,表达诗人孤独的情怀与人生流离的伤感。而在本次讲座中,过常宝教授另辟蹊径,将视角聚焦于“竹林歌啸”、“山涧落花”、“秋野深处”等别样的风景描写。他强调,讲座标题中的“以唐诗解读为例”表明,这仅是一种不特别依赖专业背景、偏向个人感受的解读方法。过教授通过对唐代王维、李贺、李商隐及宋代苏轼等诗人诗作的细致分析,带领同学们参与诗歌意义的创造,体悟诗歌中永恒的精神世界。
过常宝教授线上讲座
竹林歌啸和山涧落花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过常宝教授认为,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鸟鸣涧》、《辛夷坞》三首小诗呈现出的是一种澄明之境与空寂的美丽。通过比较《竹里馆》与竹林七贤的活动,过教授指出,对于七贤来说,竹林是一种相对于官场的存在,是另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他们在这里表演,以此克服从政治中游离出来后所感到的孤独。同是在竹林里,王维却通过弹琴与长啸召唤深林里的无边寂寞与孤独,因此,竹林从一个性情的标志变成一种存在方式,王维也凭着自己的孤独叩开了通往澄明之境的大门。
《鸟鸣涧》同样描绘了一个澄明的世界,但月光下变得澄明的不再是诗人的孤独,而是真正的自然。过教授指出,这首诗将澄明赋予了自在的山林,诗人通过从山林中退出,将欲望和情绪消释殆尽,自我也就虚化成为一种纯粹的无目的的观照,从而领略到自在者的宁静和优雅。
在对《辛夷坞》一诗的解读中,过常宝教授进一步指出,人甚至是澄明之境的包袱。《辛夷坞》里“纷纷开且落”的芙蓉花让人感到一丝莫名的紧张,这与其绵绵不绝的生命节律有关。过教授认为,这是一种超越了唐人日常经验和感知能力的生命节奏,具有神秘奇异色彩。在绝对空寂的辛夷坞里开出的花,没有人的干扰,也与人类没有任何关系。
通过对三首诗的比较,过教授强调,从“人不知”、“人闲”到“寂无人”,人的形象逐渐退出了自然,人类生命的意义也就逐渐地失落,只剩无尽的空虚。王维在诗歌中通过描绘“彻底的空寂之境”,指出了现实人类的精神绝境,这在此前中国精神史上还是一个从未有人涉足的境界。
无边秋野的诱惑
南山田中行
李贺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与王维的诗作不同,唐代另外一位诗人李贺的《南山田中行》,则给人一种荒诞之感。在过常宝教授看来,这首读来略显艰涩的歌谣体诗使人感到陌生,仿佛在窥探一处秘境,水塘,虫鸣、山石、稻田、滴泉、鬼火,这些常见的景象在李贺的诗中都蒙上了一层诡异色彩,它们各安一隅,相互之间没有联系,没有对比,没有依存,也没有统一的情感基调,就像是诗人在呈现一个没有经过组织的世界。不同于其他秋景诗中天然和谐的场面安排,李贺笔下的秋野看起来太过随意,所有景物不分主客远近,却体现出一种自在之美,是自然的本真和诱惑。
此外,过教授还征引《唐才子传》中沈彬的典故,阐释“鬼灯如漆”的含义。“漆灯”有等人来葬之寓意,“鬼灯如漆”即暗示了某种宿命:在繁华俗世的郊外,等待着一个个落魄的灵魂。这种对远离现实却又不死的灵魂的召唤使过教授联想到梵高的名画《麦田上的乌鸦》。回到《南山田中行》,过教授认为,这首歌谣般舒缓而哀怨的诗,会给每一个孤独的灵魂以别样的感动和慰藉。
深夜秉烛的伤感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海棠
苏轼
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随后,过教授通过李商隐《花下醉》和苏轼《海棠》两首诗的对比解读,展现出各具情态的生命之境。两首诗表面上描写的情形虽相似,但所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同样是通过秉烛夜游来逃避喧嚣,求一份独处的真实,李商隐诗中的情绪却更加复杂,情感更加幽微深沉。醉倒在花丛,是李商隐对生命执着追求、全身心投入的真情写照,他希望在稍纵即逝的春光中尽可能多地把握住短暂的生命,传递出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惋惜。而苏轼的诗则很好地体现了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假借赏客的姿态,在人生的边际徜徉,警惕而机敏地与激情和空虚保持距离,体现了他绝顶的人生智慧。如果说举烛夜赏是世人对自我的体认,那么苏轼所见到的是高烛下依然辉煌的红妆,而李商隐看到的却是残花片片。
最后,过常宝教授强调,诗人当下的体验是独特的,但诗歌凝练为一种共同经验,总能在某一个层面同我们相通无碍。他建议,在阅读古典诗词时,应用自己的感受直接与诗人对话,将古诗解读得更有个性色彩,从而更加强烈地感悟诗歌对自身的意义。
学生讲座笔记
讲座临近尾声,主持人王红教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同学们也以文字的形式与过常宝教授交流,并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主持人王红教授
澳门永利入官网老入口王红教授:
过常宝教授用细腻的感悟、深邃的哲思、诗意优美的语言,给大家带来了一场诗歌的精神盛宴。过老师的讲解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文学应该怎么读?诗应该怎么读?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中国人的诗其实就是中国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感悟。中国对存在的思考,最深刻、最打动人的不在哲学而在诗。中国古典诗歌与我们相隔的时代已经非常远了,但是到今天依然具有恒久的生命力,这便是瞬间定格成永恒,那些微小甚至微弱的个人表达展示出的是丰富、辽阔、幽深的精神世界。诗人不是哲人,但诗却引领我们叩响澄明之境的大门。我们读诗并不是为了学习诗词歌赋以助谈资,而是在其中看自己、找同伴、寻找生命的体验。最后,王红老师以过常宝教授在《依然旧时明月》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那一轮浸润过唐宋风流的月,正是我们永恒的精神故乡。”
2019级中国古代专业硕士生杨同学:
过老师的讲座真是超乎想象的迷人和精彩,一句一句的解读打开了我的审美阈。诗人对于存在的思考,对于澄明之境的描述,对于诗境的渲染,amazing!
2018级广播电视学专业周同学:
我有幸得过常宝先生赐教唐诗中的神秘风景,感到受益匪浅。唐诗是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诉说着诗人对于美好风景的无限眷恋,阅读唐诗使人腹有诗书气自华,感悟到诗中的壮丽景色而不至于走马观花而不明事理,如脱胎换骨一般真正体悟到诗中的真谛。
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薄同学:
过老师的讲座非常精彩,他以唐诗中特殊的风景诗为例为我们展示了诗歌中神秘的“澄明之境”。从王维谈到李贺,由李商隐讲到苏轼,在过老师精彩的讲述中,古典诗歌的哲学意境一点一点浮出于文字之外。正如王红老师在讲座最后引过老师著作中的话所说,“那一轮浸润过唐宋风流的月,正是我们永恒的精神故乡”。非常感谢学院能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使我们在疫情期间依旧可以听到如此精彩的讲座。期待疫情过后过老师可以亲临川大,在明远湖边为我们读诗讲诗。
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郭同学:
过常宝教授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解读不仅仅局限于我们常见的社会背景、写作技巧,而是将其上升到一种哲学的高度。不仅考虑诗人写作时的喜怒哀乐,更从中悟出孤独的真谛、美的绽放甚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着实令我敬佩。另外过教授教给了我们一种阅读古诗的新方法,他将王维的《竹里馆》《鸟鸣涧》和《辛夷坞》进行比较,再拿王维与李贺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诗人们面对同一事物或情境时不同的感受与思考,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阅读方法。
采写:张昕妍、黄捷
责编:操慧
审核: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