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2号)
薪火相传、承古育新
——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荣获“德沃群芳”先进团队
家住校外的黄勇老师周一下午专门赶到文华活动中心,见证古代文学教研室的大喜事。新春伊始,教研室的喜讯不断,省社科重点基地“苏轼研究中心”挂牌,周裕锴教授和吕肖奂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被评为优秀,王红教授主讲的《中国诗歌艺术》慕课入选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孙尚勇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得以立项。作为教研室主任的黄勇老师,对新的一年充满期待。1月8日下午三点,当他从学校领导手中接过“德沃群芳”育人文化建设先进科研团队的奖状时,黄勇老师再次感受到这个积淀深厚的集体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澳门永利入官网老入口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依托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和学院“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群“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整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轼研究中心”的优势资源,在佛教文学、宋代文学、俗文学、文学文献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新时代赋予传统学科新的发展机遇,古代文学教研室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科研实力与育人水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认同、增加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着力构建传统文化的阐发体系,提炼契合时代需要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正如教研室前辈张志烈教授所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进行挖掘、研究、阐发,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现实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传播,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在育人观念上,古代文学教研室着力推动基础学科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习生活的每个细节,在学生的品味、气质、境界上发挥陶冶和塑造作用。周裕锴教授在一次讲座上指出:“所谓的诗书是一个文化的代名词,文化品位越高,气质就自然不凡。所以中国要建成一个文化大国,就要在内在气质方面有所开拓。”长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致力于熔铸学生安身立命的道德根基,将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作为教学科研工作的核心要义。正如教研室王红教授所说:“一个美好的、自足的精神家园的建立很重要,不能让自己精神太贫乏。但这个家园的建立只能依赖自己而不是外力,并且不能急于求成,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生中只要意识到精神生活的重要,只要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忘“精神”二字,就可以对自己满意啦。”在古代文学教研室,王红教授的同事们虽然年龄不同、兴趣各异,无不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儿女。曾获川大卓越教学奖一等奖、学院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的谢谦教授曾有一句名言:“博士生是导师的儿女,硕士生是教研室的儿女,本科生是学院的儿女。”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母对儿女有情感的抚慰,更有人格的塑造。如果说历届学生是教研室的儿女,那么真诚、善良与勤勉则是这个大家庭长期传承的家风。不管成绩高低、成果多少,尽管术业有别、人生歧路,但每一个从教研室走出的“儿女”,都是拥有健全人格与独立精神的个体。
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黄庭坚读书会、望江诗社与玉垒论坛成为古代文学教研团队的重要平台。黄庭坚读书会和望江诗社始于2011年11月,每月各举行两次活动。读书会每次参与人数在四十人左右,每次活动由不同的同学主讲,从解体、解题、注释、翻译、赏析、附录六个方面分析详解两首黄庭坚诗歌,之后全体讨论评判一篇由上次主讲人推荐的、已发表的学术论文。望江诗社每次的参与人数在十五人左右,每次限定不同的主题或诗体,平均每次活动会有十首诗左右的成果展示出来。
为推动西南地区古代文学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校际交流,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发起了以在校研究生为主干的“玉垒论坛”,目前已举办五届。玉垒论坛为三校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交流形式更趋成熟合理:每年9月份开始征集论文,从中筛选出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的优秀论文12篇。每篇论文先由作者报告10分钟,再由指定评议人评议10分钟,作者再回应5分钟。每三篇论文发表结束后,在场师生自由进行评议和讨论。
“德沃群芳”先进团队的荣耀,既是鼓励,又是鞭策。站在新的起点上,古代文学教研室将在以下几个领域着力推进:一是以四卷本《中国文学》教材为基础,组织优势师资,建设四门在线开放课程,积极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二是推动“苏轼研究中心”的实体化运作,在苏轼文献整理、苏轼作品阐发、苏轼文化传播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打造新的学术高地。三是促进古代文学学科的特色发展和多元发展,在佛教文学、道教文学、音乐文学、明清戏曲、明代遗民文学、域外汉籍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培育富有川大特色、具有国际声誉的学科体系。薪火相传,承古育新,学贯四部,德沃群芳,正是新时代古代文学教研室的梦想与使命。